摘要:不銹鋼一般是不銹鋼和耐酸鋼的總稱。不銹鋼是指耐大氣、蒸汽和水等弱介質腐蝕的鋼,而耐酸鋼則是指耐酸、堿、鹽等化學浸蝕性介質腐蝕的鋼。不銹鐵和不銹鋼的區別在于含鎳的成分的高低。不銹鋼與不銹鐵怎么鑒別?
不銹鐵是不銹鋼的一種,型號有:409 410 430 444,屬于馬氏體和鐵素體不銹鋼,用吸鐵石會有磁性,奧氏體不銹鋼有201 202 304 321 316l等。
不銹鋼(又稱為不銹耐酸鋼)是指能抵抗大氣或酸等化學介質腐蝕的鋼。不銹鋼并非不生銹,只是在不同介質中的腐蝕行為不一樣。常用不銹鋼常用的不銹鋼根據其組織特點,可分為馬氏體不銹鋼、鐵素體不銹鋼和奧氏體不銹鋼三種類型。
a、馬氏體不銹鋼
常用馬氏體不銹鋼的含碳量為0.1~0.45%,含鉻量為12~14%,屬于鉻不銹鋼,通常指cr13型不銹鋼。典型鋼號有1cr13、2cr13、3cr13、4cr13等。這類鋼一般用來制作即能承受載荷又需要耐蝕性的各種閥、機泵等零件以及一些不銹工具等。
為了提高耐蝕性,馬氏體不銹鋼的含碳量都控制在很低的含量范圍,一般不超過0.4%。含碳量越低,鋼的耐蝕性就越好,而含碳量越高,基體中的含碳量就越高,則鋼的強度和硬度就越高;含碳量越高,形成鉻的碳化物量也就越多,其耐蝕性就變得越差一些。由此不難看出,4cr13的強度、硬度指標優于1cr13,但其耐蝕性卻不如1cr13。
1cr13和2cr13具有抗大氣、蒸氣等介質腐蝕的能力,常作為耐蝕的結構鋼使用。為了獲得良好的綜合性能,常采用淬火+高溫回火(600~700℃),得到回火索氏體,來制造汽輪機葉片、鍋爐管附件等。而3cr13和4cr13鋼,由于含碳量高一些,耐蝕性就相對差一些,通過淬火+低溫回火(200~300℃),得到回火馬氏體,具有較高的強度和硬度(hrc達50),因此常作為工具鋼使用,制造醫療器械、刃具、熱油泵軸等。
b、鐵素體不銹鋼
常用的鐵素體不銹鋼的含碳量低于0.15%,含鉻量為12~30%,也屬于鉻不銹鋼,典型鋼號有0cr13、1cr17、1cr17ti、1cr28等。由于含碳量相應地降低,含鉻量有相應地提高,鋼從室溫加熱到高溫(960~1100℃),其顯微組織始終是單相鐵素體組織。其耐蝕性、塑性、焊接性均優于馬氏體不銹鋼。對于高鉻鐵素體不銹鋼,其抗氧化性介質腐蝕的能力較強,隨含鉻量增加,耐蝕性又進一步提高。
鋼中加入鈦,能細化晶粒,穩定碳和氮,改善鋼的韌性和焊接性。鐵素體不銹鋼,由于加熱和冷卻時不發生相變,因此不能用熱處理方法使鋼強化。若在加熱過程中晶粒粗化,只能應用冷塑性變形及再結晶來改善組織,改善性能。這類鋼若在450~550℃停留,會引起鋼的脆化,稱為“475℃脆性”。通過加熱到約600℃再快冷,可以消除脆化。還應注意這類鋼在600~800℃長期加熱還會產生硬而脆的σ相,使材料產生σ相脆性。另外,在9250c以上急冷時,會產生晶間腐蝕傾向和晶粒顯著粗化帶來的脆性。這些現象對焊接部位都是嚴重的問題。前者可經過650~815℃短時回火消除。這類鋼的強度顯然比馬氏體不銹鋼低,主要用于制造耐蝕零件,廣泛用于硝酸和氮肥工業中。
c、奧氏體不銹鋼
在含18%cr的鋼中加入8~11%ni,就是的奧氏體不銹鋼。如1cr18ni9是最典型的鋼號。這類鋼由于鎳的加入,擴大了奧氏體區域,從而在室溫下就能得到亞穩的單相奧氏體組織。由于含有較高的鉻和鎳,并呈單相的奧氏體組織,因而具有比鉻不銹鋼更高的化學穩定性,有更好的耐腐蝕性,是目前應用最多的一類不銹鋼。
18-8型不銹鋼在退火狀態下呈現奧氏體+碳化物的組織,碳化物的存在,對鋼的耐腐蝕性有很大損傷,故通常采用固溶處理方法,即把鋼加熱到1100℃后水冷,使碳化物溶解在高溫下所得到的奧氏體中,再通過快冷,就在室溫下獲得單相的奧氏體組織。
俗稱的不銹鐵就是指鐵素體不銹鋼和馬氏體不銹鋼。用以區別于防銹性能好且用的最為普遍的的奧氏體不銹鋼。